當資本向回報低頭時,杠桿像放大鏡一樣顯露出機遇與風險。通貨膨脹侵蝕名義收益,促使部分投資者尋求配資,以期用更高的倉位追趕實質(zhì)回報(參見 IMF, World Economic Outlook, Oct 2023)。因而因——低實質(zhì)回報與高物價預期導致更多需求;果——杠桿放大收益同時放大虧損,系統(tǒng)性風險隨之增加(參見 Brunnermeier & Pedersen, 2009)。
平臺如何使用杠桿,并非全然統(tǒng)一:常見有隔離式與滑動保證金、初始保證金與維持保證金(美國Reg T 初始 50% 作為參考)。設置杠桿比率時的失誤通常源自兩個原因:低估波動性與高估流動性。舉例說明配資成本計算:若自有資金10萬元、選擇3倍杠桿,總頭寸30萬元,借款20萬元;年化借款利率8%,一年利息為200,000×8%=16,000元,另加平臺管理費和點差。此處因果清晰——更高杠桿(因)導致利息負擔與爆倉閾值降低(果):3倍杠桿下價格大約下跌33%即可消耗全部自有資金并觸發(fā)清倉。
評論
Ava
很實用的因果視角,配資風險講得很清楚。
張強
舉例計算讓我更容易理解爆倉閾值,受益了。
MingLi
建議補充不同市場(A股/美股)杠桿規(guī)則的差異說明。
投資小白
讀完后覺得要先練好風控再考慮配資。